2019年6月,达累斯萨拉姆,坦桑尼亚政府突然叫停与中方关于巴加莫约港的谈判,一纸声明传出去,整个中非投资圈都紧了一下。随后,坦方对外释放信号,欢迎英国、日本等“新伙伴”参与。六年转过去,这场转向的结果,开始清晰了。
先说项目本身。巴加莫约港原本规划为深水港加配套新城,早期谈的是中国招商局和阿曼的主权基金一起推进。当地把它当成东非重要出海口的升级版,指望带来货运、加工、仓储一条龙。叫停后,地块、审批、方案都压在文件夹里。
再说当年的决定。时任总统马古富力公开表示,谈判里的某些条件不能接受,包括超长租期、税收安排、监管权限等,他认定“不符合国家利益”,于是按下了暂停键。这是既想快发展、又不愿意靠谁吃饭的纠结。国内民族情绪上来,对“自主权”格外敏感。
当时舆论里,把大项目容易等同成被人牵着走,坦赞铁路也被拿出来反复讨论。这边厢,英国喊“全球英国”,日本在非洲基建也挺活跃。坦方觉得自己地理位置好、资源也不差,因为这个,投资者不会少,结果就选择了“先观望、再挑人”。
问题是,西方资本办事重流程不重速度。以达累斯萨拉姆港改造为例,国际机构的评估、环评、招标一层层走,时间很长。日本企业同样谨慎,常常先做小范围试点,验证一遍再说。英国企业习惯多轮听证和法务审查,不会拍板就上。
坦方把外面的场面话当成马上到位的资金,这一步是误判。然后巴加莫约港一停就是六年,现场没进展,地基没开工。结果,原本说好的“东非门户”,变成会上汇报的口号。时间过去,机会就跟着过去。
资源开发也被拖住。坦桑尼亚和壳牌、Equinor谈了很多年液化天然气终端,选址在林迪一带。这个项目不是一个码头就能跑起来,要港口、管线、电力和施工队一起配套。因为配套迟迟不齐,谈判推进慢,外汇进账更慢,政府期待的增收没有兑现。
同样的时间段里,邻居在加速。肯尼亚靠蒙内铁路把货运提速,拉穆港开始分流货源,区域“抢地盘”实打实。埃塞俄比亚通过亚的斯亚贝巴—吉布提铁路出海更顺,吸引外资建厂。接着看坦桑尼亚,出海通道布局落后,货主换路走了。
港口不动,制造业、仓储、维修、清关等链条都带不动。企业招工计划一拖再拖,年轻人等机会却没等到。商业协会发公开意见,担心发展迟滞,还有社区代表提出,和中方重新把话说开,把项目一个个捡起来。
2021年,哈桑接任总统,对外下棋更务实。她没有翻旧账,也没有否认前任,但把重点放在能落地的事上。2022年她访华,双方把关系升到更高层次,然后设立多条沟通渠道,专门解决项目里的具体卡点。
2023到2024年,双方团队多轮闭门对接,涉及港口、园区和融资结构。虽然细节没公开,但从会期延长和后续工作组安排重启合作不是空谈。掰手腕不再硬碰硬,改成边谈边改、边算账边定条款,这样更贴近实际。
中方也在调整做法。近年来在非洲更多采用联合运营、绿色施工、本地培训三件套。比如在安哥拉和尼日利亚的项目里,当地人员进场早,管理和技术逐步移交,避免“建完就走”。这种变化,正好回应坦方对主权、收益和安全的关切。
坦方的认知也在变化。真正的主权,是把合同写清楚,把监督做起来,而不是把门关死。因为这个,先把项目引进来,再谈怎么管、怎么用,才更有效。现在双方还在农业、蓝色经济、数字设施和职业教育上推进,桑给巴尔方面提出职业培训试点需求,相关院校已开始对接课程。
回到巴加莫约港,眼下更像是一次“复盘后的再启动”。坦方清楚,机会不会一直等人;中方也明白,要把长期合作和本地参与捆在一起。同样重要的是,把过去的误解掰开讲,把未来的收益算清楚,让项目能稳稳地跑起来。
最后回到现场。傍晚的巴加莫约海边,渔民在推船,孩子在沙滩捡贝壳,旧工地的围栏挂着锈迹,海风一阵一阵。工作人员站在勘测点上比着尺子,记录海床数据。下一次开工的号子,会不会在这片海岸真正响起?
配资靠谱股票配资门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