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怎么又卡住了?”——刷手机的你可能也会这么想:电视里天天报俄军又拿下一座村子,地图上却几乎看不见那条线往前挪动。
罗戈津一句“装备靠近前线20公里就被敲掉”算是把尴尬说穿了——两边像两个力气一样大的壮汉掰手腕,谁都压不下去,只能干耗。
电视画面里那十几栋房子的“胜利”听着挺响,可换算成距离也就一百来米,还不如周末爬一次山走得远。
波克罗夫斯克更离谱:66公里外的这座小城,去年8月初开打,到今天已经折腾了14个月,城里从6万人跑得只剩两千多口子,战线仍旧卡在那儿。
14个月啊,当年苏联红军从斯大林格勒一路推到基辅也只用了这点时间。
于是问题来了:阵地战真的打得出输赢吗?翻翻旧账,一战壕沟蹲四年,谁都没占到便宜;朝鲜战场的三八线打了三年,最后一厘米没挪。
结论挺扎心:只要两边力量差不多,地面啃来啃去就是磨洋工,想破局得让对手疼到骨子里,而又不是在前线硬刚。
说到疼,乌方倒已经给了样本:2023年6月6日,他们把卡霍夫卡大坝炸了,第聂伯河下游立刻变成132公里的烂泥塘,双方谁也不敢下河蹚水,至今快艇都只能偷偷摸一下。
这还只是中型水库的效果。要是换做上游的基辅水库大坝?按工程师的粗算,第聂伯河两岸沼泽化范围会大几圈,左岸乌军一周就得撤光,重装备只能原地扔。
有人算了笔时间账:真要炸,修复工期按月算小意思,按年算才靠谱,期间乌克兰连发电带供水、连铁路带公路都得一起休克。
别忘了,基辅水库背后就是第聂伯河水电站,两座坝像串糖葫芦,一串端走,整串都凉。
这种级别的损失才配得上“无法承受”四个字,比零星敲变电站、比慢慢磨村子要利落得多。
说到变电站,去年国内新闻天天放俄军放无人机炸乌克兰电网,结果呢?欧盟反手运来上千台发电机,白天炸、晚上修,灯照样亮。
德国二战那会儿更夸张,盟军上千架轰炸机天天上空打卡,军工厂产量还是一路涨到1944年秋天,真正让产量掉头的是东线陆军一路推到门口。
乌克兰现在也一样:坦克、炮弹、无人机,要么北约整件送来,要么零件散着进来再本地拼装,民宅一楼装机翼,楼上照样开幼儿园,你怎么炸都绕不开“平民”二字。
于是又回到罗戈津那番话:既然前线啃不动,那就得让后方真疼。
普京早就放话,北约军人只要踏进乌克兰就算合法目标。可现实里,到今天也没听说哪位西方议员、工程师或者送发电机的商务代表挨过无人机。
想想也怪,顿涅茨克官员的车三天两头被乌军无人机点名,北约那边却一路绿灯,连火车包厢都能安稳喝咖啡,这对比太刺眼。
从火线到基辅直线才300公里,市面上的无人机轻松够得着,真要挨个挂号,名单上多得是:送炮的、送雷达的、送零件的、开会打卡的。
电子战也能玩一把:预警机、侦察卫星天天在波兰、罗马尼亚上空晃,用强干扰糊它一脸信号,让图像变成雪花,北约抗议就抗议呗,民航绕行还是撤退,让他们自己选。
乌尔苏拉·冯德莱恩不就随身带纸质地图吗?人家心里门儿清。
再往上一步,那就轮到基辅水库了。炸了它不等于炸城市,水不会漫到总统府门口,只会把两岸变成寸步难行的烂泥训练场,左岸乌军想补给得划船,想撤退得扔坦克。
第聂伯河一宽,两边都踏实:乌克兰短期无力反攻,俄罗斯也能在白俄罗斯到黑海之间拉出一道天然护城河,停战协议至少签得比朝鲜那张纸更稳。
有人担心国际反应?卡霍夫卡炸了都快两年了,吵吵闹闹最后也是各说各话;再往上走一步,无非音量调大几格,真敢为一片沼泽动手的还没出现。
更现实的是时间账:冬天逼近,水位高、冰凌少,冲坝效果最大化;到了明年春融,烂泥期延长,两边连踩一脚都得三思。
算下来,这买卖划算:一条大坝换一条战线,几十个月缓不过气,比每天推一百米村子要痛快得多。
当然,也有人担心平民,可水库预警体系不是摆设,下游该撤撤,该转移转移,真比起来,14个月的炮击让波克罗夫斯克跑了五万七千人,一次有组织疏散反倒更快。
归根结底,战争拼的是谁先受不了。前线拉成钢丝,后面却灯火通明,客人天天飞来打卡拍照,这仗能打完才怪。
所以有人憋出一句狠话:要么继续每天磨几栋房,要么一步到位让对面疼到想谈。
炸不炸坝没人替克里姆林宫拍板,但账已经摊在桌面:继续耗,时间不在任何一方;动真格,也许一条河就能让所有人冷静下来。
你怎么看?如果换你坐在决策室,这一票会投给继续磨,还是投给一劳永逸的大招?
配资靠谱股票配资门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