十堰党史人物
人 物 档 案
王树声(1905-1974年),湖北麻城县(今麻城市)人,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。土地革命时期,参与领导黄麻起义,历任红4军第11师副师长兼33团团长、师长,红25军第73师师长,红四方面军副总指挥兼第31军军长,西路军副总指挥兼第9军军长。抗日战争时期,历任晋冀豫军区副司令员、代司令员兼晋冀豫编游击纵队司令员,河南军区司令员和河南抗日军司令员。解放战争时期,历任中原军区副司令员,鄂西北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,鄂豫军区司令员。新中国成立后,历任湖北军区副司令员、司令员,中原军区司令员,国防部副部长,总军械部部长,军事科学院副院长、第二政治委员。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。1974年1月逝世,终年69岁。
王树声征战十堰
在十堰市茅箭区档案馆保存着十五份泛黄的珍贵历史档案,它们或为电报,或为信函,或为借据,字里行间浸染着岁月的痕迹。这些看似普通的纸页,却承载着开国大将王树声在十堰地区浴血奋战的峥嵘岁月,记载着一段由人民军队和群众百姓共同书写的、感人至深的军民鱼水情。
率部突围,建立根据地
展开剩余73%1946年6月,中原大地笼罩在内战阴云之下。国民党蒋介石悍然撕毁停战协定,调集30万大军围攻中原解放区,企图围歼李先念、王树声等率领的中原军区部队。面对生死存亡的危机,中共中央发出“立即突围,生存第一,胜利第一”的指令。根据党中央的统一部署,王树声率领由中原军区第一纵队机关和第二旅、第三旅组成的南路军约1万人突围西征,历经王家店激战、汉水强渡等重重艰险,于7月25日进入武当山区分散活动。
8月下旬,王树声率领部队来到了茅塔河、官山河,指挥机关驻扎在东沟。9月26日,王树声起草建立鄂西北根据地的指示“……凡我所到之处,迅建政权,广泛统战,做好军需供应……”。
王树声在官山为战士作报告
从9月初开始,王树声率部以武当山为中心创建鄂西北根据地,先后建立了5个地委、专署和军分区,6个中心县委和政府,18个县(工)委和政府(办事处),100多个区、乡政权组织,革命星火在鄂西北熊熊燃起。王树声部队成功牵制敌人6个整编师16个旅和12个地方保安团,共10万人,长达半年之久,完成了党中央赋予的光荣而艰巨的任务,支援了全国解放战争,中共中央和毛主席曾对此作过高度评价。
军民情深,留下珍贵档案
在创建鄂西北革命根据地的过程中,王树声深刻认识到人民力量是革命胜利的基石。他始终坚持深入群众、发动群众、组织群众、武装群众,与十堰地区的人民群众结下了深厚情谊。
中原突围部队在十堰形成的借据
1946年冬,鄂西北大地风雪交加,身着单衣的军区官兵在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中衣薄腹饥。
为维系生存与战斗,部队不得已向当地百姓筹借物资。2007年,茅箭区档案馆在茅塔乡东沟村发现了15件中原突围部队留下的珍贵历史档案,其中有7张借据,6件中原局发给新四军王树声部队的电报、指令等,2件其他便条、信函。新四军在撤离时,将伤员托付给当地一周姓保长。此件信函清晰可辨,内容是“周保长:我部暂离,有部分病员拜托于你,望关照,后谢。愚弟,叩。张十.二。”7张借据收据内容表述分别是“借据,周先生现洋壹百元,[四]”;“借粮‘证’莫瑞金葆谷五斗2升,陆宝平麦2斗4升〔四〕、9、壬〔四〕”;“借契,……石……五斗……”;“赊契,猪壹头,壹仟园,丙〔四〕”;“收到,棉布口口疋,棉花二拾斤,棉衣上肆拾件,下壹百柒拾条”;“收粮证契,张口口三斗五升,周宗口壹斗,周宗口五升,周四举叁升,〔四〕”;“粮证契,……斗……壹仟……〔四〕”。这些档案再现了人民军队与人民之间的血肉之情,对研究中国革命史具有重要意义。
如今,武当山下的均郧房县委县政府旧址(东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)里,王树声当年办公的土坯房依然矗立。陈列柜中的信件、马灯和地图,无声诉说着那段“山山埋忠骨,岭岭皆丰碑”的岁月。他亲手点燃的红色火种,已化作十堰大地上的精神灯塔,照亮着新时代的征程。
发布于:北京市配资靠谱股票配资门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