注:本故事为网友投稿,所有情节均为真实事件,为保护投稿人隐私,文章所有中的人名均为化名,图片来源于网络。
口述人:小林 撰稿人:晴空万里
我叫林舟,高三上学期刚开学,就被我妈从学校宿舍 “请” 了出来。导火索是上次月考,我比年级第一少了15分,排到了第五名。在我妈眼里,这不是 “失误”,是 “掉链子”,是离北大越来越远的信号。
“林舟,妈跟单位申请了停薪留职。” 周末回家,她把鸡汤端到我面前,瓷勺碰着碗沿发出清脆的声响,语气却不容置疑,“我在你们学校附近租了房子,这一年我陪你,你专心学习,别的不用管。”
我捏着筷子的手顿了顿:“妈,宿舍挺好的,而且我现在成绩……”
“挺好?” 她打断我,把一块鸡腿夹进我碗里,眼神突然锐利起来,“第五名叫挺好?北大每年在咱们省就招几十个,差一分都可能被挤下去!妈陪你,是为了你好。”
我还想反驳,可看着她眼底那层熟悉的焦虑 —— 从小学起,她就总说 “你要比别人强”,这份期待像块石头,压了我十几年。我知道,她做的决定,从来没有商量的余地。
开学前一周,我跟着我妈去看了出租屋。那是栋老居民楼,三楼,两室一厅,面积不到五十平米。主卧放了张一米五的床和我的书桌,次卧堆着她的行李和给我买的辅导资料,厨房的瓷砖上还沾着前任租客留下的油污。我妈倒是很满意,擦着书桌说:“你住主卧,我住次卧,互不打扰,挺好。”
那时候我还以为,“互不打扰” 是真的。直到陪读生活正式开始,我才发现,这不过是我一厢情愿的想法。
第一个晚上,我刚把数学试卷摊开,主卧的门就被轻轻推开了。我妈端着一杯牛奶走进来,放在书桌角:“林舟,喝口牛奶再写,补充营养。”
“妈,我不渴,等会儿再喝。” 我盯着试卷上的函数图像,只想赶紧把这道题解出来。
“现在喝,凉了就不好了。” 她没走,反而拉了把椅子坐在我旁边,眼睛盯着我的草稿纸,“这道题思路不对,你应该先求定义域,上次老师不是讲过吗?”
我的笔尖顿在纸上,刚才清晰的思路瞬间乱了。“妈,我想自己试试。”
“试什么试?错了还得改,浪费时间。” 她伸手拿过我的草稿纸,拿起笔就开始写解题步骤,“你看,这样一步一步来,多简单……”
我看着她低头写字的样子,心里一阵烦躁,却又说不出反驳的话。那天晚上,她在我房间待了一个多小时,一会儿提醒我 “写字别太急”,一会儿说 “背单词的时间到了”,我手里的试卷,直到十一点都没写完。
更让我崩溃的是,从那天起,我的 “私人空间” 就成了泡影。
每天早上六点,我准会被厨房传来的声响吵醒 —— 她在给我做 “营养早餐”,煎鸡蛋的滋滋声、豆浆机的轰鸣声,隔着两道门都能听得清清楚楚。我想多睡十分钟,她就会敲主卧的门:“林舟,该起来背书了,别人都开始学了。”
晚上更甚。我习惯锁主卧的门,可没过两天,我就发现她配了一把钥匙。有一次,我写作业到深夜,正想趴在桌上歇会儿,门突然开了,她端着一碗银耳羹走进来:“怎么趴着?是不是困了?喝碗羹提提神,再学会儿。”
我吓了一跳,抬头看着她,突然觉得很陌生。“妈,你怎么有我房间的钥匙?”
“我配的,怕你晚上有什么事。” 她把银耳羹放在桌上,语气很自然,“你一个人在房间,妈也不放心。”
“我都十八岁了,能有什么事?” 我忍不住提高了音量,“你能不能别总进来打扰我?我需要安静的环境学习。”
她愣了一下,眼神里闪过一丝委屈:“我这不是为了你好吗?怕你饿,怕你困,怕你偷懒……”
“为我好就别总盯着我!” 我把笔往桌上一摔,站起身,“我在房间里写作业,你每隔半小时就进来一次,我根本没法集中注意力!”
“我盯着你怎么了?” 她也站了起来,声音比我还大,“我辞掉工作来陪你,每天给你洗衣做饭,起早贪黑的,你还嫌我烦?林舟,你有没有良心?”
那天晚上,我们吵得很凶。她哭着说 “我养你这么大,你怎么这么不懂事”,我摔上门,把自己关在房间里,看着书桌上堆得像小山的辅导资料,眼泪忍不住掉了下来。我知道她是为了我好,可这份 “好” 太沉重了,像一张密不透风的网,把我紧紧裹住,连呼吸都觉得困难。
从那以后,我们之间的气氛变得越来越紧张。我不再跟她说话,她做的饭我也只吃几口,晚上写作业时,我会把椅子抵在门后 —— 可这根本没用,她还是会敲门,一遍又一遍,直到我开门为止。
高三的学习压力本就大,加上她的过度干涉,我的成绩开始下滑。第二次模拟考,我直接掉到了年级第十。班主任找我谈话,问我是不是最近状态不好。我看着班主任关切的眼神,张了张嘴,却不知道该怎么说 —— 总不能告诉她,我妈每天都在 “监视” 我学习吧?
那天放学,我没有直接回出租屋,而是去了学校附近的公园。我坐在长椅上,看着远处打篮球的同学,心里满是羡慕。以前在宿舍,晚上还能跟室友聊会儿球赛,周末还能去操场打打球,可现在,我连这点自由都没有了。
我掏出手机,想给我爸打个电话。我爸在外地工作,很少回家,每次打电话,他都会说 “你妈不容易,你多体谅她”。可我还是想说说我的委屈,刚拨通号码,又挂了 —— 我知道,说了也没用,在他们眼里,“为了孩子好” 就是所有行为的理由。
天黑的时候,我才慢慢往出租屋走。推开门,看到我妈坐在客厅的沙发上,面前放着一张纸。她看到我,站起身,眼睛红红的:“林舟,你回来了?这是妈给你写的道歉信……”
我接过信纸,上面的字迹歪歪扭扭的 —— 她文化程度不高,平时很少写字,有些地方还有涂改的痕迹。“林舟,妈知道你压力大,也知道不该总打扰你。以后我不随便进你房间了,你想怎么学就怎么学,好不好?”
我的鼻子突然一酸。其实我知道,她也不容易。她在原来的单位做了十几年的会计,为了陪我,主动申请停薪留职,每个月只有一点基本生活费;她不适应这里的生活,每天买菜都要走很远的路,晚上还总失眠。只是她用错了方式,把 “关心” 变成了 “打扰”,把 “期待” 变成了 “压力”。
“妈,对不起。” 我走到她身边,声音哽咽,“之前我不该跟你吵架。其实…… 你不用这么逼自己,也不用这么逼我。”
她拍了拍我的肩膀,眼泪掉了下来:“傻孩子,是妈不好。妈总想着让你好,却忘了问你想要什么。以后妈不这样了,你尽力就好,不管能不能考上北大,妈都不怪你。”
那天晚上,我们坐在客厅里聊了很久。我跟她说,我不是不想考北大,只是我需要一点自己的空间,需要在累的时候能歇会儿;她跟我说,她年轻时没考上大学,所以总希望我能圆她的梦,却忘了我有自己的人生。
原来,我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 “为对方好”,却忘了好好听听对方的心里话。
从那以后,我妈的态度真的变了很多。她不再随便进我的房间,早上会把早餐放在餐桌上,让我自己起床吃;晚上我写作业时,她会在次卧看报纸,偶尔敲门问一句 “要不要喝水”,得到我的回应后就会离开。
有一次周末,我跟她说想去学校操场打会儿篮球。她愣了一下,然后笑着说:“去吧,注意安全,早点回来,妈给你做红烧肉。”
我在操场打了两个小时的篮球,汗水浸湿了球衣,跑起来的时候,风灌进衣领,那种轻松的感觉,是我高三以来第一次感受到。我看着篮球在篮筐里落下,听着同学的欢呼声,突然觉得,高三的生活,也不是那么难熬。
高考前一个月,我妈跟我说,她找了份兼职,在附近的超市做收银员。“你学习,我也不能闲着。” 她笑着说,“赚点零花钱,以后给你买好吃的。”
我看着她眼里的轻松,心里也松了口气。原来,她也需要自己的生活,而不是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我身上。
高考那天,我妈没有像其他家长一样站在考场外等我。她给我做了早餐,说:“别紧张,正常发挥就好,妈在家等你回来吃饭。”
走进考场的时候,我心里很平静。我知道,不管最后结果如何,我都尽力了,而且我和我妈之间的那层隔阂,也终于慢慢消失了。
高考成绩出来那天,我考了607分,虽然没考上北大,却也考上了一所不错的 985 大学。我妈拿着成绩单,笑着哭了:“林舟,你真棒,妈就知道你可以的。”
现在的我,已经上了大学。每次放假回家,我妈还会跟我聊起高三陪读的日子。她总会说:“当初真不该把所有的压力都给你,也不该总打扰你,委屈你了。”
我笑着说:“妈,都过去了。要是没有那段日子,我也不会明白,沟通有多重要。”
其实我知道,高三那年的出租屋之所以让我 “生不如死”,不是因为房子太小,也不是因为学习太累,而是因为我和我妈之间缺少了 “边界感”—— 她用 “爱” 的名义,侵占了我的空间,把她的期待变成了我的负担。而真正的陪伴,从来不是紧紧盯着对方,而是在需要的时候给予支持,在对方需要空间的时候选择尊重。
现在的我,每次想起高三那年的出租屋,心里不再是烦躁和委屈,而是多了一份理解和感恩。因为那段日子,不仅让我考上了理想的大学,也让我和我妈之间的关系,变得更加亲密和融洽。
我相信,只要父母和孩子之间多一些沟通,多一些尊重,多一些边界感,就一定能化解矛盾,让孩子在爱的陪伴下,健康快乐地成长。而那些曾经让你觉得 “生不如死” 的日子,终会变成你人生中最珍贵的回忆,让你明白,成长就是在理解和包容中,慢慢变成更好的自己。
小编这里也想告诉所有的父母:孩子不是实现你梦想的工具,他们有自己的节奏,有自己的想法。陪伴孩子成长,不是要把他们绑在身边,而是要给他们足够的信任和空间,学会倾听他们的心声。有时候,适当的 “放手”,比一味的 “掌控” 更能让孩子成长。
配资靠谱股票配资门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